20240502

《可憐的東西》之女生讀書之後就不可愛了?





都說《可憐的東西》很酷,可惜媽媽很難有時間去看電影,沒想到Disney+很快就上了,但據說劇情也無法跟孩子一起看,然後我一看竟然有兩個多小時,大概是分了三天,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看完。

=====瑣事報告完畢的防雷分隔線=====

先說結論,《可憐的東西》基本上是科學怪人的女生版,艾瑪史東演技沒話說,也是我本人的愛演員,不過我可能對故事期待太高,看完覺得一般好看。最近幾部電影相比的話,《奧本海默》>《可憐的東西》>《芭比》。絕沒有不好看的評價,就是至少好看到我真心想要寫點什麼留下來。而且不盡然是女性相關的。

我們怎麼長大

貝拉(艾瑪史東)是一個孩子裝在大人的身體裡,她稱為「上帝」的外科醫生,造出她,外科醫生請自己的學生當助手來記錄她的成長,後來還把他們湊成一對。艾瑪史東演嬰兒真的非常厲害,這裡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長過程,滿足生理、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助手和上帝)。

上帝的外貌非常可怕,比貝拉更像是科學怪人,中間也慢慢透露出,上帝的爸爸也是醫生,一直在兒子身上做實驗,但兒子必須把這些事情解釋為愛,不然他沒有辦法接受這些事。在實驗的好奇心下長大的孩子,也繼承了這樣的基因,用這個方式對待我們愛的人。**不管你想不想要,孩子身上總有著父母的痕跡。**

女性的性探索

接著貝拉有了女性覺醒,這時劇情集中在性探索,一個放蕩浪子鄧肯開啟她對身體的感受,初次體驗性歡愉。為什麼電影當中這麼多的性描寫,對我來說,講的是社會缺乏這件事的投射。女性受到的性教育多半是保護、等待、謹慎、道德倫理面的,而非這件事的本質。所以當她做出為了滿足自己做出的事情,放蕩浪子反而感到貝拉有如脫韁野馬不受控制。

鄧肯對她說,你不要愛上我,但貝拉此時心中還不存在愛的概念,他還在滿足原始需求的階段。我們常常會說孩子是殘酷的,確實如此。

讀書之後女生就不可愛了?

鄧肯為了控制她,把她帶上船,她認識了一位老婦人和另一位男性,老婦人讓她進入閱讀的世界,另一位男性讓她看到現實世界。貝拉開始不像個孩子般憑直覺和自己的喜好,而是去觀察和理解世界。鄧肯說,你讀書之後,講話就沒那麼可愛了。貝拉說 "I'm a changingable feast, as are all of we." 

此處鄧肯或某一種男性觀點所謂的「可愛」,其實指的是一種受控制的幼稚、順從和無知。其實父母對孩子也有點這樣,當他們愈來愈像個大人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阿孩子不可愛了,或是反性懷念孩子小時候有多可愛,只是做父母的還會同時產生欣慰、驕傲或感慨的感覺。

白天當妓女(老師),晚上當學生,但都可以當自己

貝拉沒了錢之後,發現有一種工作可以滿足性需求,又有錢賺,所以踏上妓女之路,此時就發展到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但只是做愛沒有那麼有趣了,她發現兩個人彼此有點認識和交流,會讓整個體驗更美好,還開始教客人如何做愛,甚至爸爸跟她做愛給兒子看,一邊指導這件事怎麼做。她可以白天接客,晚上讀書做研究,身心都獲得滋潤。貝拉說"I am finding being alive fascinating." 

小心每個人都是控制者(includiing you)

因為知道「上帝」快死了,貝拉回到她的出生地。此時貝拉的前夫出現,其實是貝拉的身體的前夫,而貝拉其實是這副身體懷著的孩子的大腦,植入了媽媽的身體。所以她既是自己的女兒也是自己的母親。貝拉因為想要更多理解自己的出身,跟著前夫回家,發現原來前夫是控制狂,媽媽是為了逃離才自殺,貝拉等於自投羅網。

看到這裡有點不悅,為什麼所有人都要來控制貝拉(女性、孩子、我),上帝、未婚夫、鄧肯、前夫,每一位男性都想要某種程度上控制她,要她聽話。傳統女性的成長過程是這樣,我們一路上會獲得各種「建議」,當你不接受的時候,被批判為什麼要辜負這些好意,都不曉得自己會有多危險云云。有時看到那些關於Asian parents的描述,也可以想像亞洲父母會認為,為孩子好,需要加諸某種程度的控制。

最後貝拉掙脫束縛,過著屬於自已的生活。我們可以嗎?

1.你可以接受自己「不可愛」嗎?
2.你會去探索/體驗那些被社會認為是尺度以外的事情嗎?
3.你有沒有成為控制者/壓迫者的自省?


最後再來一句貝拉的結尾

”W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Not just the good, but degradation, horror, sadness. This makes us whole then we can know the world and when we know the world The World Is Ours." 




圖片來源/Disney+

20240430

如何在交友軟體上生存




老實說,這件事情我沒有非常多實務經驗。雖然有很多人點菜,但我遲遲不敢下來寫,如果寫錯了歡迎指正或來告訴更多真相(?)

=====超久沒寫blog的分隔線=====

為什麼後來又要寫了,因為實在這已經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了,從我的感知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很尋常的認識人的管道。也可能是某些人,主要認識其他人的管道。

他彷彿跟現實生活不一樣(我們沒有人以交友為目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上),但其實他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現實生活也要交朋友)。想要歸納幾個常見的問題,看看大家要不要來一起取暖。

交友軟體的功利性

我覺得最大的差異點,一個自然就是功利性(無貶意)。也就是我們在上面做事情的時候目的性很強烈。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你通常會在上面篩選對象的個人資訊,年齡、身高、體重、教育背景等等,這些事情好像你不想講開來,但實際上人人都在做,只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沒有輸入數字或按下按鍵或左滑右滑。好處自然是跟優生學一樣,壞處也是跟優生學一樣,沒有容許任何奇妙的機會。

現實生活無法強制篩選的好處,是就跟去逛書店一樣,你可以遇到你原本不以為自己會喜歡但非常喜歡的書。我自己有個理論是,如果你喜歡上完全不是你的菜的人,可能就是真愛。

功利也包含了對話的目的,許多女生對於,三句內不離「年齡」「體重」「照片」「住哪裡」「想找炮友」的對話感到厭煩,然而這些話不值得厭煩,他們有強烈的目的性,你也可以經由這個強烈的目的性去判別他會不會是適合你的對象。(這裡的前提是一方想要比較長久的關係,另一方不想)

就算你不是找一夜情的,也很多是找約會、找結婚對象、找語言交換對象(?),總之我們很快要揭露自己的目的,在除去社會化禮貌的交友軟體介面上,不少人會有交友軟體的culture shock。當你想漫無目的,不求發展的找人聊天時,反而很難找到人(這應該是一個商機?)

功利的層面還有一個是形象管理,你難以表現/觀察到對方真實的一面。我之前讀過一本交友軟體的書,裡面有一個章節在講怎麼樣的大頭照、要寫怎麼樣的興趣,比較容易得到對方的青睞。之前我還讀了另一本講大數據的書,裡面去分析的交友軟體裡每個人對於自己容貌的描述,亞洲男性最常見的描述就是「在一般亞洲男生裡面算高的」(看到這裡我大笑)。你總是得比真實的樣子瘦一點、高一點、有氣質一點、外向一點、吸引人一點、有魅力一點,你總是得考慮該說什麼,才能得到對方的回應,才能得到出去的機會,這些都讓你距離現實的自然狀態愈來愈遠。

在叢林裡的小白兔?

這裡生存的意思指的是一般人,想要在交友軟體上建立友誼、發展關係,如何可能?

首先一定要認知這個途徑本身的功利性,所以你遇到壞人、怪人、找一夜情的人,跟你想要的不一樣的人,覺得你不夠帥/美/的人,根本不需要為這些情況多想,放棄就對了,因為大家都在上面找適合他的對象,不要浪費他找到炮友的時間,也不用試圖跟想要找炮友的人當朋友。

另外就是,我們都得通過這個軟體本身的審核,他可能會讓我們彼此都經過稍微的美化,換言之,要見面的時候,都得做點心理準備。我自己還是覺得,多點真實性,會減少一點衝擊,因為你畢竟不是要找一個長久的網友,對吧對吧。聊得來就見見面,找機會見面,才能稱得上是有發展關係。

因為這軟體本身的功利性,常常會瞬間就跳到要見面,不過這個年代好像要人出去見面的成本/門檻很高,我會建議大家打開一點話題的範圍,在曖昧、調情的談話(雖然很好玩我知道)之餘,可以聊聊其他的事情,可以了解對方是怎樣一個人的事情,工作交友等等,這線上線下都適用,聊得比較細節比較不容易被詐騙。現在交友軟體上也很多投資詐騙,三句不離你有在投資嗎,大家要小心喔。

許多人問我,之前約了不成還要再約嗎?或是上次他約了我,我剛好有事,要換我約他嗎?想發展關係就要約啊。給大家幾個很方便的台詞。

「你很難約耶」(如果之前約了幾次都沒成,看看對方會不會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如果他不想見面,你也知道答案了)

「上次說要去看電影,結果電影都下檔了」(提起上次說要出去沒下文,看看會不會再提下一次)

「我們什麼時候要見面?」(直球也沒問題的)

最後還是正面説説,我身邊好幾對情侶、夫妻都是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就是世界上的一般人比其他人多(不然就不會叫做一般人),祝福一般人都能找到適合你的另一個一般人。


photo by bing image creator

工商時間:6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20240305

真希望我知道這個時候要說什麼






「真希望我知道這個時候要說什麼。」

過去幾年,我在大人學開設《給女性的大人曖昧知識》,協助曖昧經驗比較少,或是希望能夠更理解戀愛前期言語行為的同學,掌握曖昧期間的訊號,知道什麼時候進退。每次上課的時候,這應該都是最受歡迎的人氣時段。同學們不管是上課討論,或下課講悄悄話時,都會有像這樣的疑問,他這樣說的時候我要怎麼回?怎麼回可以讓氣氛變好?怎麼講可以增加好感?怎麼回可以自然發展成約會,怎麼樣可以表達我的好感又不會尷尬?


我覺得關口美奈子的《男人想成為第一,女人想成為唯一》這本書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她本來是銀座女公關,後來去開婚友社,還是YouTuber,很奇特,但好像也順利成章?她在書中就說自己以前完全不會交朋友,是當公關的時候模仿當時的頭牌,後來自己才變成頭牌,等到去開婚友社再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其他人。換句話,她自己經歷了學習,以及教別人的過程,她知道大家的卡點在哪裡,


書中舉例,男生會說約女生出去的時候,女生說「都好」其實哪裡都不好。其實這不是女生在任性,作者解釋,「都好」的意思是,我不知道什麼比較好,所以先回答「都好」,心裡才開始想要吃什麼。

所以不要把「都好」當作字面的意思,而是要問,比較喜歡日式還是中式,想要吃飽還是簡單就好,用具體的問題,了解女生的心思。這個問問題的方式,也一併適用於,「想要幹嘛?」>>>>>具體為「想要看電影還是喝咖啡?」>>>>>「想要去哪裡?」>>>>「想要去郊外還是想要去室內?」

其實我約朋友吃飯也是這樣的,我會先給兩、三個選項,然後慢慢縮小,這樣皆大歡喜。如果有人找我吃飯,我想不到,也會說個範圍,我喜歡日式,或者當天不要吃太飽之類(如果我不想出去才會說「我想不到耶」)。這邊也是給女生建議,不用裝客氣,如果不知道要吃什麼,建議還是給幾個模糊的條件出來,比較容易約成。

甚至於,男生會因為無法察覺女生的心思而困擾,女生也因為男生無法察覺自己的心思而困擾,所以「坦白直接」的女生,會意外受到男生歡迎,撒嬌說,「我想要這個」「帶我去那裡」,男生會受到這種女生吸引,因為覺得很好懂。這邊可能跟大家認知中的女生比較含蓄的行為舉止不太一樣,我自己的經驗是,只要明確說出來想要做什麼,想約妳出去的男生大部分都很樂意去做,比如說,我今天想吃冰淇淋/鬆餅,男生會覺得指令明確而鬆口氣。當然這裡不是公主病的那種霸道,而是跟這個人相處起來不用猜的那種輕鬆,希望女生們好好體會。

另外,書裡講到一件事我覺得超好笑也超真實,就是在路上如果女生問男生「肚子會餓嗎?」(意思就是女生肚子餓了)但男生如果沒有接到這個球,直白回應,「不會啊,我不餓」。不好意思的女生,就會默默餓肚子,然後脾氣愈來愈差。(BTW我通常都是說「我餓了」,兩個人一起去吃東西不是很好嗎?)

最後,在推進關係的期間,如果說回應對方有什麼訣竅,我會說是「不要太認真當中有一點點認真」。什麼意思呢,就是建立關係的時候,會有一段彼此摸索的時期,太過認真就是表白,對方只能選要與不要,這時候對方常常會因為這樣想要逃避。另一方面,如果太不認真就像是玩玩,或是顯得你對他沒有興趣,對方也會覺得這邊沒搞頭。尺度拿捏得好,就能讓氣氛熱絡,有點進展,但又不會給彼此壓力。


下面是書中給的幾個例子,可以做筆記,有機會就拿出來用。我先說我也會用,哈哈哈。
想讓對方增加好感的時候:

「這還是我的第一次。」
抹除各位心中的不純念頭(我先承認就是我有這個念頭),什麼事情的第一次都可以用,第一次吃咖哩飯也沒問題,第一次騎腳踏車也沒問題,男生很喜歡當第一次。

「很好吃/很好玩/很棒,是因為跟你一起的關係嗎?(笑)」表達自己的開心,要加上一點點的「因為是你」。

「(真開心你約我),我一直都很想去呢」稱讚對方約得真好,鼓勵他繼續這樣做。

「你下次OOO的時候要告訴我喔,我也想知道」設下讓對方傳訊息給你機制。

「感覺你讓很多女生為你哭泣呢,我也得多注意才行(笑)」稱讚對方的同時,輕鬆加入一點自己的好感。

在對話中,把自己的好感加進去一些,同時維持輕鬆的狀態,是氣氛愈來愈好,但不致施加壓力導致破局的祕訣。


感謝

#遠流 邀請推薦

#男人想成為第一,女人想成為唯一




===題外話===書腰上跟周品均排在一起好榮幸啊

20231212

我們如何依附他人




依附聽起來像是一個略帶負面的詞彙,至少我第一次聽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後來才知道不是這樣。之前在其他本書裡讀過一篇關於擇偶的文章,裡面講到,好伴侶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好的依附關係,那時候就很想了解一下什麼是依附關係。

這次出版社問我要不要讀這本書的時候,看一下介紹是依附關係耶,就很高興接下邀約。


講一下我從這本書得到的理解,依附講的是人與人的羈絆和連結,像是孩子會依附主要照顧者,從主要照顧者身上滿足生理需求,也滿足心理需求,遇到困難時獲得保護,挫折時得到安撫,學習面對挑戰,逐漸獨立。(所以從山崖上把你的小獅子推下去不是一個好主意,他們在家裡覺得很安全,更願意往外探索)


依附理論的實驗觀察不同組媽媽與嬰兒,讓媽媽離開後嬰兒的反應。

「安全依附」的嬰兒,在面對媽媽離開時會焦慮不安,但不會過度激動,媽媽回來之後會哭泣,尋求媽媽的安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恢復平靜,重新接受媽媽對自己的好。


「焦慮依附」的嬰兒在媽媽離開時,也會焦慮和不安、哭鬧,但媽媽回來時,他們會緊黏著媽媽,但在媽媽試圖安慰時,表現得更激動和生氣,情緒激動程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他們覺得受傷,要對方進一步彌補。


「逃避依附」則是在媽媽離開時不會哭泣和尋求協助,彷彿媽媽的離開影響不大,呈現「我不在乎」,但透過生理測試(心跳加快、皮膚溫度升高等),可以知道他們還是有分離焦慮只是不會表現出來。


光是讀完這個實驗,我好像就已經看到身邊一些人在面對關係生變時的反應和作為。

這些依附類型可以視為一種向度,就是你有多傾向這種依附類型,大家可以微微自我檢視一下。

焦慮依附者渴望親密關係,很在乎對方,卻也有很深的不信任感,常常導致他們過度投入,對關係的變化比較敏感,需要緊緊抓著,索求證明。

逃避依附者會避免關係親密,對依賴感到不自在或害怕,甚至刻意疏遠,避免衝突。對伴侶沒什麼信心,覺得一切靠自己就好。

成人還有一種是不定型依附,有時候焦慮,有時候逃避。


你可能沒有特別感覺自己和伴侶屬於哪一種,通常是關係出現變化時,不確定性增加時,或是感到被威脅時,才會啟動依附系統。通常在這些時候,伴侶會有一個人比較焦慮依附,索求愛,另一個人則比較傾向逃避依附,傾向自己沈默消化。


雖然跟童年經驗有關係,但並不代表不能改變,我們都可以透過正向的關係,形成新的依附模式。


書裡有兩件事我覺得蠻重要的,第一個是去看見彼此的需要,就是如果兩個人處在不同的依附位置,會看不見對方的需要,一個覺得你怎麼都不在乎,所以我就要更努力要才能得到你的注意,反而把對方推得更遠;另一個覺得你小題大作,我只能更加逃避,避免衝突加深,卻讓對方更不懂你。從依附關係的視角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對方採取那種行為模式,其實兩個人底下的感受可能是彼此關心、也想要維持關係,但是用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兩個人都覺得心很累。


另一件事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心理諮商師,中間有很多她的案例伴侶,微微感覺,心理諮商某個程度是不是把對方講不出來的話,用另一半聽得懂得方式表達出來,協助雙方從表面的事件和互動,往下探索內在的需求。


謝謝今周刊寄書給我讀。



延伸閱讀

20231205

交往後的交友軟體議題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自從這個年頭大家都用交友軟體交朋友之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我們交往之後,另一半還可以持續用交友軟體嗎?如果交友軟體就是為了找到男女朋友,那我們交往之後,不就沒有這樣的動機了嗎?

今天來聊一下這件事。

首先,為什麼對方還要持續使用交友軟體。一個很大的可能性是「習慣」,畢竟你們很可能也是這樣認識的,誰知道對方在交友軟體上資歷有多久了,且不論你問對方,他會不會老實回答。我身邊也有許多過去在不同的交友平台、App、社團裡活動。


就像男生打電動排解時間一樣,不會因為交了女朋友就不打電動,只是女朋友一開始會佔據很多打電動的時間,一旦女朋友佔的時間變少了,或是他又開始想念電動,他又會找時間打電動。


另外一個持續使用的動機,也跟打電動很像,就是「找樂子」。而且直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以前,這件事情是合乎道德的。畢竟你們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在交往之前的樂趣可以找了,陌生開發,或是看一些清涼的照片。這問題有點像是男生如果看A片算不算出軌,我覺得不算(但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


我曾被很多人問過,怎麼不讓另外一方上交友軟體,或者說,要怎麼樣可以不要讓自己太在乎對方在玩交友軟體。坦白說,因為交友軟體本身的主要訴求並非尋常朋友(如果現在有什麼交友軟體訴求是尋常朋友的請來打我臉),所以要不去在意這件事情很困難,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到。要能夠不在乎,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知道?


第三個動機呢,比較有爭議,就是一個隨手可得的「灰色地帶」。你們如果已經交往,那肯定也不會再有什麼可以曖昧的地方。交友軟體提供的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進入狀況的曖昧池子,所以如果你想找曖昧對象,是可以到上頭去。此處先不論,對於想要找交往對象的人來說,單純想找曖昧的人是不是應該被排除的用戶群。


有條界線(嗎)?


只是呢?曖昧曖昧,總是有些時候會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關係。我認識一位太太,就是在夫妻感情不好的時候,打開交友軟體,最初交友軟體讓婚姻起死回生,就是獲得慰藉,有力氣面對老公小孩,然而不多久她就面臨到,曖昧對象約她見面的時候。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條跨過去回不來的界線。她問我,要怎麼樣可以不暈船。我說問題不在暈船,在妳的婚姻。


另外一位先生也是差不多,不知道在何時打開了交友軟體,被老婆發現。因為娘家的經濟情況蠻好的,他們可以一直住在寬敞的娘家,小孩有岳父岳母帶,老公的薪水不用全部上繳,算是可以過得很自在很有後援的夫妻。老婆發現的當下沒說什麼,但是默默做好很多處置之後,就提出離婚的要求,雖說老公堅決否認他有跟交友軟體上認識的人見面,但誰知道呢?


不禁止但也不樂觀預期


我尋常而言,不會禁止另一半做任何事情,也不會試圖「抓」出另一半正在做什麼事情,相對地,另一半也無法禁止我做任何事情。所有要做與不做的事情,都靠自己決定。在我的戀愛經驗裡,曾經任何想要自我控制的玩耍,最後都失敗,所以我會結論還是一樣,不要去吃到飽的餐廳裡說自己要減肥。


對方有玩交友軟體的意願和行為的時候,我就不會對關係的長久抱著樂觀預期了,很多時候你會get carried away(中文應該叫啥子?誰來教教我)就是得意忘形?越界了?


再說,現在的交友軟體,和以前低彩度的丟水球完全不同啊。就算不見面也可以視訊的,功能很繽紛高寫真(這也是某個玩家告訴我的)。一位大方接受老公看A片的太太,聽到App可以視訊的時候明顯遲疑起來。


所以我只能說,如果有一天我真發現這件事,我也許會直接表達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目的是了解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也評估自己能不能接受。也許有一天我能接受,同住一個屋簷下一起撫養小孩的,不過是室友,但現在還不行。


20231003

我們的婚姻是個錯誤嗎?

created by Bing image creator


最近看完了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二季。如果年輕的讀者朋友們不知道的話,這是慾望城市(sex an d the city)多年後重開的劇集,他們都快60歲了。上一季大家很老,談的也很多生離死別,這一季我覺得大家狀態超好,中年女性可以拍各種床戲,撐得起各種浮誇衣服,當然也還是過很奢侈的生活。


大概是為了政治正確(我以為),增加了固定班底的多元性,至少兩個黑人家庭,一位應該是拉丁裔,還有一個酷兒。現在好像只有在catchplay上有播,請有看的同學來跟我相認一下。Sex and the city是我年輕時的食糧,看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一季的時候,幾乎每集都哭,可能是懷舊的哭,也可能是我也老了的哭。不過,第二季又回歸正常,就是嘻嘻哈哈看看床戲,接受一些性知識等等。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的第一季,基本上是圍繞著凱莉老公大人物(Mr.Big)的死亡,第二季,凱莉又投入了情場,然後跟之前我最喜歡的前男友艾登復合,我相信很多人當時都會覺得,凱莉怎麼可以拋棄這個完美的男友重投大人物的懷抱。


CATCHPLAY提供


她跟艾登復合,兩個人如膠似漆,這讓她不由得去回想過去的戀情。

她很誠實的問了自己一句:「我跟大人物,會不會是個錯誤?」


如果說到戀愛,許許多多人,我想我以前也是這樣,都會把「婚姻」,當成是戀愛的終點。也就是說,不管前面多少人搶來搶去,最後結婚的那兩個,我們就視為正解。前面在外面玩得有多瘋不管,只要最後跟我結婚,都可以不問。我們把婚姻當成最後的選擇,唯一的選擇,也因為這樣所以很想要好好選。


在跟艾登重新戀愛後,他們完全契合,她的朋友也問她,你們當初到底是怎麼分開的?

凱莉深愛著大人物,卻也午夜夢迴,會不會選了大人物的本身就是錯誤?


我曾經問過一位人妻,她講到老公如何如何,我說,重來一次妳還會嫁給他嗎?她長考,我應該會考慮要不要結婚吧?肯定有些婚姻生活,你絕不想重來一次。


另一位太太跟我說,我當初就是選錯了,兩個男生都愛她,她放棄了溫馴的前男友,投了積極新男友的懷抱。新男友結婚後是嚴格挑剔的老公,溫馴的前男友成了高薪的工程師。當然我們也都夠成熟,知道如果選了溫馴的,也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這幾年看了很多婚姻結束,現在看起來,我覺得有幾件事可以跟各位分享


1.不要因為逃離原生家庭結婚:你逃離一個家庭,只是投入另一個家庭而已。舊的敵人至少你認識,新的敵人是未知。不是說另一半的家庭一定是敵人,但你會帶著你原生家庭的創傷和行為模式去新的家庭,這些結,許多時候還是要回去原來的地方才能解。


2.不要因為太想要小孩結婚:你可以把愛完全投注在孩子身上,可是沒有另一半跟你一起愛,或是你們彼此不相愛,照顧孩子的責任都會大到把一個人耗盡。


3.不要因為年紀到了結婚:年紀是一個虛構的門檻,不要因為這個年紀跟這個人在一起就考慮跟這個人結婚。想想許多人的婚姻都沒維持太久,你幾歲結婚有差嗎?


上一輩的人不願意認知婚姻是個錯誤,這個觀念現在有大幅的改變,我不知道是否矯枉過正,就是如果大家都不願意努力,一言不合就來離婚,這樣好不好。或者這會帶起婚姻制度的根本思考,我們還需要到老到死的婚姻制度嗎?還是另一半應該跟政治人物一樣有個任期,或是跟高階經理人一樣委任,做得好才繼續?請大家告訴我,你在婚姻當中過得如何?


20230907

30幾歲的戀愛新手,太遲了嗎?

 



最近收到一封信,讓我心情很好,她其實是之前就寫過信給我的同學,後來交到了男朋友,過來報告近況的。這邊讓我先呼籲一下,同學們如果後面有什麼好事請不吝分享給我知道,我很喜歡聽故事。


也因為收到這封信,讓我回去看了我們之前的通信內容,讓我覺得好像可以來寫一篇。她說課堂上她發現好幾個人都跟她有一樣的困難,已經30出頭了,可是戀愛經驗非常少,甚至沒有。所以遇到一些彷彿是丟球的訊息,不是完全沒聽懂就錯過,或是就算聽懂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回覆。然後也會非常擔心,回得不好被人家看出來是新手,也擔心被問戀愛經驗怎麼那麼少,肯定有問題(下略小劇場一萬字)。


先來說一下這群人(我們先假定有這麼一群)的情況

1.缺乏經驗

由於缺乏戀愛經驗,可能感到自信不足,所以很容易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長得不好,個性不好,命不好之類的。也因為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發展關係,就更不願意、不敢踏出第一步。


更可能是不確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對象。會有錯誤的期待。有人對自己好,就覺得要趕緊把握,或者另一種方向是,把標準設得非常高,因為這樣就也可以說服自己不用去累積經驗。


而且,因為不知道通常會發生什麼事,所以遇到任何事情都很難下判斷,比方不知道對方到底只是表示友善,還是有好感。(總之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2.時間壓力

大家都出社會,社交圈子可能變得有限,平常不會認識新朋友的話,也沒有時間認識,而且會開始有對婚姻和家庭的焦慮,會覺得自己再不怎麼樣,還沒有男友,還沒有對象,還沒有結婚等等,是不是就會孤家寡人一輩子之類之類。


這狀況就是更沒機會認識、更想認識,導致自己更著急,然後更無法好好認識,就算認識了也很容易進退失據。(一連串的壓力因素)


簡單來說,這些煩惱的癥結都在於,

「我還沒.....是不是太遲了」



今天,我們要來幫大家解開束縛。我當時的回信是這樣說的,

嗨同學,你知道,現在人都要活到100歲了嗎?


我的意思是,你用一生的跨度來看。你一點都不會太遲。早和遲都是相對的概念。假設你40歲才結婚,好像很遲,但想想你要活到100歲,不離婚的話,婚姻要維持60年耶,好像又沒有太遲了?也就是說,你一點都不遲,你一點都不遲,你們一點都不遲(說三遍)。


同樣的道理,你覺得自己缺乏經驗,缺乏與否也是相對的概念,只要你今天開始有累積經驗,今天的你就比昨天的你更有經驗了。只要你讓明天的你,再比今天的你更有經驗就好。


實務上來說,你可以從今天開始,試著跨出交友的舒適圈,參加一些你知道會有很多不認識的人的活動,跟陌生一點的人講話,試著認識理解對方,試著對有興趣的人表達你的興趣,試著對你有好感的人表達出你的好感,邀約妳有一點喜歡的人出去,一起下班,一起走到捷運站,一起喝杯咖啡。網路交友也無妨,我認識很多夫妻都是在網路上認識交往後來結婚的。只是網路交友平台取向不一,有些不是拿來交朋友的(那是拿來?自己想喔,言盡於此)

講這樣好像很簡單,沒有啦,我其實也知道很多時候都是心裡一個檻過不去,我本人也是一個超級內向無法跟別人打招呼的人。我的經驗是這樣,一件事情通常做的時候都會比想像不可怕,而且做過幾次,就會愈來愈不可怕,玩大怒神、跑馬拉松(?)、得流感(??)、看牙醫(對不起我錯了看牙醫不管幾次都很可怕)。不管幾次,不管幾歲,不管多新,我都會鼓勵妳們的。哇靠今天結尾太正面我不習慣。


工商時間:實體課資訊在右邊,下個月有開課,歡迎來玩
image created via bing image creater